生產制造型企業
0755-28498637 18129847791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新生社區新生路190號3層
電話:18129847791
微信號:yudewu88
郵件:kf@joyher.com
中國制造業集群的發展的幾個問題
來源:九合咨詢作者:管理員發布時間:2009年06月11日
中國制造業集群的發展的幾個問題
-以鞋業集群為例
北京大學 王 緝 慈
?。?004年4月19日,福建晉江)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在晉江和大家見面。我在兩年以前“私訪”過晉江,當時我在廈門參加一個會議,在休息日別人都到漳州和泉州去旅游了,我說我要到晉江去看一看。當時我來晉江的目的就是想發現一下福建的產業集群,廈門日報一個記者帶我從廈門打出租車來,到了這兒訪問了一家企業,又坐了三輪車去了陳埭鎮去看了看鞋材市場。很高興今天能夠親眼看見這么興旺的晉江鞋博會。
我講的內容可能有些偏理論。首先,我把產業集群放在這樣一個三維空間里:(1)企業(2)產業(3)區域和城市,也就是說產業集群可以從這三方面來認識,從這三方面需要做一些務實、樂觀、清醒的思考。其次,我再講一些國內外的實例,最后再談談鞋業集群的問題。
一、 中小企業迎接新的選擇和挑戰
我想從如何認識“中國制造”,認識我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壓力和機會談起。從國際上看,當前,跨國公司組織著全球化的生產和貿易,但是它的技術和組織優勢并不是牢不可破的;與此同時,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形成了與跨國公司互補乃至抗衡的力量。再看我國,大部分企業還處在不擁有知識產權的低附加值生產加工地位,面臨升級的壓力。我國中小企業成功的機會孕育于持續創新的能力和靈活性之中,為此,需要發揮產業集群的集體效率。我們對產業集群的認識,一方面是要認識到產業集群是與跨國公司抗衡的一種力量,另一方面,產業集群可以順著全球價值鏈向上攀登。
產業集群可以看成是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對于全球競爭,問題不是是否參與,而是怎樣參與,怎么樣以持續增長的方式參與。請看國際上非常有名的全球價值鏈中的兩種模式的圖。我國許許多多產品已經進入了世界市場,是通過兩種方式進入的,一個是全球價值鏈的生產者驅動,像汽車、計算機、飛機等等產業,由跨國公司主導,工業資本主導,由跨國公司通過轉包生產網絡組織生產,很多中小企業都進入了這樣的跨國生產網絡;另外一種模式,就是國際上的大型貿易巨頭控制著國際的市場,像鞋業、服裝業、玩具業等產業,通過跨國商業網絡來組織全球生產,也叫購買者驅動的價值鏈,晉江的很多企業都在這樣的一種價值鏈里面,中國的工廠現在還基本上處在這樣的價值鏈的低端,需要逐漸向高端升級。
下面請看這個圖,簡單說一下OEM,ODM和OBM的區別和聯系。OEM就是貼牌生產,從OEM出發,可以進一步地發展到產品開發設計ODM,之后進入自主品牌經營OBM。促進出口有兩條道路,一是基于低成本的低端道路,而是基于技術創新的高端道路。像晉江的發展是走低端的道路還是走高端的道路?顯然,僅僅是靠給國外做貼牌代工是不夠的,也就是說,企業的出口,不能夠僅僅基于最低成本。最近報紙上也有很多相關報道,比如沃爾瑪在國際上以這么低的價格賣出去產品,它在中國的幾萬家工廠都需要壓低成本,來適應它在國際上的低價產品出售。那么,中小企業怎么樣迎接升級的挑戰呢,關鍵的能力是升級的能力,就是說,從企業來說,參與產業集群,促進本地的產業聯系,通過集體的共同努力,可以融入全球價值鏈,在出口中創造競爭優勢,而這個過程中企業是不斷強化的,但強化的過程并不是自動的,也就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所說的,在全球價值鏈上攀登沒有自動扶梯,就是需要集群中各成員的共同努力。
產業的升級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制造過程升級。例如通過即時生產,提高存貨周轉率和投入產出效率;第二是產品升級。以更好的質量、更低的價格、更個性化的款式,以及更快的更新速度進行競爭;第三是價值活動升級。更多地參與設計、營銷,以及物流整合等;第四是部門升級。向新的獲利更高的產業部門攀升。
2002年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世界發展報告中有一幅地方產業集群在全球價值鏈上向上攀登的圖,就是說地方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是通過跨國的生產聯系在本地產業集群的創新環境中實現的。
什么是產業集群呢,我這里給出一個初步的概念。產業集群是由地理相近的相關企業、支持性機構和研發教育機構組成的。集群有專業化的特征,也就是說圍繞一個產業領域及其相關產業的企業在近距離集聚。cluster在牛津詞典里是一個很簡單的詞匯,就是一些相互有聯系事物的組合,從簡單的概念來說,像晉江的眾多企業地理集聚的狀況就叫做cluster(集群)。但從國際上學術的嚴謹概念來看,集群內部一定是有合作機制的,就是在本地企業之間是合作的。如果說合作不夠,那這個集群應該說還是不完善的。產業集群有什么好處呢?從企業來說,集群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可以產生大量專業化的技術勞動力,比如說在晉江你可以很容易找到會做鞋的人;集群還可以產生最新的市場需求;了解開發新產品的信息;迅速擴散新技術和新的加工技藝;在附近有高度專業化的供應商;今天我參觀這個鞋業博覽會,就發現供應商確實是都跑到晉江來了,這就是集群的效應。集群還有利于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有利于獲得新的投資等等。聯合國貿發大會2001年的國際投資報告里就講產業集群已經代替了低成本作為國際投資的主要流向,也就是說什么地方有集群,國際投資就向什么地方去,而不是向十幾二十年以前那樣,哪里有廉價勞動力和土地就向哪里投資。
二、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
下面,從產業的觀點說說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最初是從產業集聚這個概念演變來的。產業集聚基本的觀點是降低成本。通過在地理接近的公司、機構和其他經濟單位之間的聯系,獲得地方化經濟,也就是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通過企業在城市或區域內共享基礎設施和服務,共享園區設施,共享水電路等等,獲得城市化經濟。過去傳統講的以大企業為核心的集聚就是這樣一些觀點。
從新的觀點來說,產業集聚是促進創新的,尤其是現在國際上高技術的集聚和創意產業的集聚,可以促進創新。(現在國際上有新的觀點就是創意型產業creative industry,就是那些音樂產業、廣告業等等)。企業的近距離集聚可以增強專業化,增強分工。當其中的多個企業正式或非正式接觸時,信息和知識在集群里迅速地流通,而這是創新的關鍵。集群里有一種創新的氛圍,這種創新的氛圍會極大地促進人的創造力,思想的碰撞會出現新的火花,會出現新的思想。不同的產業交叉,技術融合,技術創新不斷出現。
另外,集群可以創造出來越來越高效的合作機會;集群還可以使地方持續地吸引資金和勞動力;提高生產率。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網絡關系不僅有經濟網絡或者產業網絡,而且有人脈網絡或者社會網絡。在集群里面,很多人之間都是朋友,很多老板之間也是朋友,經常會在一起交流信息,經常會在生活上各方面相互支持。這樣,逐漸就形成了一種氛圍,一種產業環境,或者說產業社區,這對于促進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我從一個臺商那里得到的看法,臺灣的經濟發展就是人脈網絡和產業網絡相結合的結果。
當然,產業集聚也可能有負面效果。所謂負面的效果就是企業之間的關系變成僵化了,變成停滯了,或者是這個地方的這種技術變成非常的老化了,就進入了一個被鎖定的環境。我國的很多老工業區,包括像景德鎮這樣的,本來應該是產業集群的地方,為什么它沒有那么成功,就是因為集聚出現了一些負面的效果。像溫州的一些地方,也有一些這方面的跡象。希望晉江的產業集聚不要出現這樣的負面效果。
產業集群概念的由來,這里簡單地說一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尤其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國際上中小企業振興,中小企業集群形成一種合力。在國際上,對地方集群的興趣主要來自八十年代意大利中部和東北部專業化產業區的發展經驗。同期,在美國洛杉磯服裝工業、好來塢的影視產業研究中發現原來的大企業分離,變成很多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相互之間有高度的分工,還有就是對硅谷的研究,發現創新文化和產業社區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商學院波特教授在1990年分析國家競爭優勢,在所謂“鉆石”理論里面講相關支撐產業,cluster(集群)這個詞就是在那里提到的,所以一般人認為“產業集群”來源于波特教授。
產業集群的成員包括以下一些:上游的供應商、制造商、下游的客商、互補產品的供應商,還有由于共同培訓、營銷、合作創新而聯系的一些公司,另外,還有專業基礎設施的供應者、提供支持的政府機構、大學等教育科研機構、制定標準的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當外國企業在這個地方永久性投資的時候,也可以作為這個產業集群的一部分。
理解產業集群的關鍵詞,我認為是兩個,一個是地理靠近,第二個是產業聯系。有些產業是可以遠距離供應,當技術固化到產品中,形成標準化產品或零部件時就可以遠距離供應。而有些產品或零部件要盡快地供應,即時生產,及時地反饋信息,及時地更換產品,那么產業的近距離聯系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看集群的一個分析構架。產業集群由一些商業組織和非商業組織組成,政府或者非政府組織給他們提供公共空間和組織公共活動,使他們獲得外部經濟和通過聯合行動獲得集體效率,降低成本,促進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產業集群的基本道理是什么,就是集體效率高,團結力量大。促進企業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這個是發達的國家產業集群最根本的一個道理,而發展中國家產業集群實際上很多還許多到達這一步,為什么還沒有到達呢?最近一個臺灣學者在研究蘇州地區的IT產業集群的時候,發現由于它在全球價值鏈里是跨國公司控制,產業集群就是為了降低成本,為了促進快速的物流,而在促進創新這一方面還差得很遠。
成功在于聯系和互動,企業之間要誠信,誠信是關鍵。晉江的這些企業之間有沒有惡性競爭的情況,有沒有相互之間窩里斗的情況呢?最最關鍵是誠信,所以政府的作用,以及協會的作用,就是要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社會資本的增加。
像晉江這樣的一個有很多專業化企業的地方,要有各種各樣的機構,這些機構通過通過各種制度的建立和非正式的交流活動,加強溝通。加強溝通和加強協作、提供公共空間,這些都是產業集群的很簡單的道理。
我們有時候習慣說延長產業鏈,實際上延長產業鏈的說法不是非常嚴謹的,因為延長它可以無限制的,可以延長到國外去,而我們所謂產業集群就是在本地形成地方生產系統,就是有一些需要近距離合作的企業,要加強他們的聯系。產業集群的效應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偶然的、被動的所謂外部經濟,它是實際上存在的,另外一種是聯合行動,就是我們要自覺地積極地去創造的效益。
三、城市和區域尋求競爭優勢
從地方的觀點來看,就是城市和區域需要尋找競爭優勢,地方的競爭優勢來源是什么呢?過去我們常常說這個地方有充足的自然資源,或者這個地方有很好的地理位置,而當代的最新觀點是說你自然資源也好,地理位置也好(一般的海陸位置,或者鐵路交叉口的位置,或者航空港的位置),這些都不是關鍵的,都不是地區的重要競爭優勢。這些地方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產業集群。波特美國哈佛商學院波特教授說,“在全球競爭的世界上,競爭優勢越來越取決于地方環境……真正的競爭優勢就存在于我們的社區里?!?聯合國貿發大會《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提出,產業集聚優勢已經超越低成本優勢,成為吸引外資投向的主導力量……新的投資政策所關注的焦點是“推動產業聯系”。
怎么樣面對產業的轉移呢,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在全球流動,什么地方能夠吸引,什么地方能夠發展,這個能夠發展的地方是一種粘結性的區位。所謂粘結性的區位,就是由于它發展了產業集群,它能夠使得外資落到這個地方來,不僅是筑巢引鳳,而且把根留住。我們過去常常習慣于工業園區的建設,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工業園區是自上而下的一種政策的措施,產業集群實際上是自下而上的通過內力來發展區域和城市經濟的一種方法;一個是規劃誘導,另外一個是自發的;一個是外力的,一個是內力的。而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最近這些年界限越來越模糊,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很多園區里面的企業之間合作逐漸增加,而且政府或工業園區的承租人逐漸有意識地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比如說浙江的平湖就是先建工業園區,然后吸引日本生產馬達的企業,過來以后,又有很多的供應商向它集聚,這樣形成光機電產業集群。所以說政府通過建工業園區來形成產業集群的例子也是有的。聯合國貿發大會2001年的投資報告里,對發展中的出口加工區也提出了發展產業集群這樣的一種設想。從集群來說,我們國家產業集群的發展一開始是自發的,現在很多地方為了給產業集群提供很好的環境,也開始建工業園區,所以這兩者現在有些地方趨同。但是要說明一點,并不是所有的工業園區都能向產業集群發展,因為工業園區最初的發展的背景就是為了筑巢引鳳,企業之間不一定是有聯系的。如果說所有的工業園區都要發展成產業集群,這是不現實的。關于工業園區在這兒不多說了。關于工業園區,我這里要特別說明的就是國外的企業和國內本地的企業需要加強合作,這是因為一方面,外來的企業可能投資不具有長期性,另一方面,本地的社會文化不一定適合外來的經營方式和理念,如果他們之間不合作的話,那就會形成“飛地經濟”和低層次的本地生產體系。所以,需要促進外資和本地的企業相融合,通過提升本地企業的學習能力來促進工業園區的發展。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產業集群有什么好處呢?集群可以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擇業的種類也會增加,還有就是增加創業的機會。我想在晉江應該有這方面的很多的例子了,由于這個地方存在產業集群,就會有更多的人在這個地方創業,建公司,公司不斷地出生。產業集群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斷地有公司出生,也有一些公司死亡,很多的地方產業集群都是這樣的現象。還有,產業集群會使教育和培訓的效果更加顯著;吸引更多的企業來本地采購;吸引研究和開發投資。
四、國外和國內的實例
下面我想講一下國外的實例。發改委的顧強處長去年從意大利回來,他會介紹意大利的經驗的。我這里有美國的波特教授筆下的美國加里福利亞州葡萄酒產業集群的圖。這個集群實際上是工農業兩方面相結合的,就是從葡萄的栽培,到葡萄酒加工設施,不同的產品由不同的企業去進行,最后形成葡萄酒這樣的產品。這個產業集群包括農業集群,旅游集群,還有食品和餐飲業集群,這些都結合在一起。另一個是法國的產業集群分布。我特別想要說的是在法國的西北部一個地方(布雷勒)有一個玻璃瓶谷。2001年我參加了世界產業集群大會,在會議上有很多法國產業集群的展覽,其中我注意到有香水瓶,開始覺得很奇怪,發現香水瓶是在產業集群中生產的,那個地方有40余家企業,每一個企業都在做自己的專業經營,最后產出玻璃香水瓶,非常有意思,而且這個地方的玻璃瓶供應全歐洲的80%。說到這兒,我還要說明產業集群有一個特點,競爭優勢產業是高度地理集中的,就是世界的某一種產品高度集中在某一些產業集群內。比如說世界的瓷磚出口高度集中在意大利的薩斯索羅,或者是香水玻璃瓶高度集中在玻璃瓶谷。我國溫州的打火機集中了世界的打火機80%,晉江的運動鞋占世界的20%,將來比例還會上升。
這個圖是巴西的希諾斯的鞋業集群。關于鞋業集群在國際上研究得非常多,生產鞋的國家像巴西、墨西哥,還有西班牙,葡萄牙和韓國、德國,在國際上都有大量的研究。應該說,鞋業是一種技術變化相對慢,技術要求可以說不是非常高的,幾十年以來在國際上產業轉移已經成為一種規律,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的規律。皮鞋產業在世界上也是分布最廣的產業之一,和服裝產業一樣是分布非常廣的產業。巴西的希諾斯鞋業集群比墨西哥的兩個集群要好,就是說它的地方分工比較明顯,而且企業之間相互合作,通過鞋業協會、商會還有貿易學校、中小企業中心,各種各樣的機構,另外就是行業的報紙,技術的刊物,還有各種服務例如金融咨詢服務、公共的運輸服務等等,這樣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
國內的實例,下面還有其他的同志要發言,我就簡單談談。浙江省的產業集群應該說是發現得比較早的,我在2000年的時候在浙江做了一個關于浙江的專業化產業區發展的報告,浙江省也非常重視。廣東省也是從1999年的時候就認識了(廣東省的科技廳當時稱專業鎮為產業簇群),在一些專業鎮建了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在區域創新體系這方面,廣東省科技廳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我們晉江學習的。其他的像蘇州的昆山和吳江的臺資企業形成產業集群非常明顯,產業集群從臺灣整體的移植到蘇州去,就是通過產業網絡和人脈網絡。青島的集群就比較牽強了,我這里畫了一條虛線,就是海爾、海信、奧克瑪這些企業雖然同一個地方,但是他們之間合作還比較微弱,而且本地供應商很少。北京的中關村應該說已經形成了跨國公司和本地企業聯系的IT產業集群,然而中關村的發展也有一些誤區,這些年,政府在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公共平臺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而在硬的設施方面大量的投資,背上了這個包袱,沒有真正把精力放在激勵企業創新這方面,尤其是使中小企業發展受到了限制。
五、鞋業集群
最后我想說一下鞋業集群。剛才已經講到了,制鞋這樣的產業是在國際上是屬于技術變化比較慢的,成本競爭非常激烈,是屬于成本敏感型的產業,區位靈活性非常強,所以國際學術論文就認為,鞋業生產的轉包活動在任何時間都可能轉移到任何地點,這個產業轉移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有一個朋友是德國教授,他在去年的老工業區會議上提交了一篇德國鞋業產業區的論文。這個集群是在德國和法國的交界的地方,根據他的描述,我猜想那里曾經也像晉江鞋業集群這樣興旺過,后來它由于成本越來越高,就不得不轉移出去,轉移到葡萄牙,轉移到匈牙利,還有羅馬尼亞、愛沙尼亞這樣的一些國家去,它在轉移的過程中,本地的一些配套企業分兩類,一類留在本地改行,另外一類就是留在本行搬家,就是不在本地生產了。主要企業都走了,那剩下那些配套企業不行了,所以這個地方最后就變成一個很困難的地區,衰落的地區。當然,它現在也發展一些旅游業,我注意到它其中有一個旅游業活動是所謂透明工廠,外來的旅游者到那個地方旅游的時候,想要做鞋(個人定制鞋),通過這個透明工廠可以直接看到這個工廠怎么樣給他做鞋。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韓國的釜山,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由于戰爭的需要發展了鞋業,應該說,它在世界第二次大戰的時候,由于國際化的影響,使得它變成鞋業的基地,但是這些年由于中國的鞋業的興起,韓國釜山的鞋業處于衰退,而在衰退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為的挽救鞋業集群就建了工業園區,花了很多錢建工業園區,到現在背上包袱,現在也出現了危機。
這兩個例子都是傳統的衰退的產業區例子,現在溫州、晉江,還有東莞、成都的一些區域,中國的鞋業集群正在興旺時期。在我們興旺的時期,一定不能忘記那些國家的鞋業集群轉移的這種例子。鞋業集群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樣促進技術創新而不至于停滯,怎么樣保持創新活力而不會衰退,怎么樣嵌入本地網絡而不至于離開。嵌入本地的網絡,就是這個地方形成一種鞋業社區的文化,使得這個地方鞋業能夠永久保留下來。
溫州是跟你們一樣稱為中國的鞋都,溫州的鞋業集群有四千多家皮鞋制造企業,有一個非常強大的鞋業協會,下面有26個分會、一千多家企業。1991年溫州假冒偽劣的產品在杭州武林門被燒之后,他們注意到要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加強企業的協作,成立了協會,一直到現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昨天晚宴我在這個會場在臺下,看見臺上晉江的鞋業協會的很多人上臺去祝酒,我也感到很欣慰,就是說晉江的鞋業協會也非常好。這個鞋業協會在產業集群中所起的作用,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促進晉江鞋業的發展,一方面是政府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就是鞋業協會的作用,兩者幾乎是并列的。今天上午福建電視臺在采訪我的時候,最后講到政府的作用,我就補充了一句,我說不僅僅是政府的作用,還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就是鞋業協會的作用。除了鞋業協會以外,還有一些技術支持的機構。像溫州有一些鞋業方面的學校、研究所,這些是非常重要的。還有就是貿易公司和網絡公司,我不知道晉江怎么樣,在溫州有電子商務和鞋業方面的設計的一些電子方面的公司。
溫州的配套企業有皮革和合成革,還有其他各種原料、配件制造,通過專業市場,包括鞋料市場,生皮市場,皮革市場的運作,使得本地的企業能夠迅速地在本地采購,在營銷方面,通過專賣店和鞋類批發商場的銷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進入國際市場不僅是通過遍布全球的溫州人網絡,而且應該是包括國際上的大量的,就是剛才所說的很多商業巨頭到這兒來采購。這次到晉江來參加鞋博會也有國際上的一些貿易公司,他們也同樣到溫州去采購。
現在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土地等優勢正在喪失。所以溫州鞋業有部分企業開始把生產車間向西部地區轉移,一方面是向周邊的臺州和麗水地區轉移,另外一方面向重慶投資,建立中國西部的鞋都工業園區,如果企業仍然按照低端道路發展,如果僅僅追求低成本,只向外轉移,而不在本地進行技術創新的話,那么整個行業的衰落,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的癥結在哪兒呢,是不是因為是鞋業,因此需要要去轉行,或者說要發展高科技產業,發展信息化就能解決問題呢?國際上認為傳統的所謂低技術產業同樣是有很強的生命力的。物質產品同樣具有不可觸摸性,或者說象征的形式,它的設計樣式、顏色、質料的選擇所具有的文化或知識特性,同樣能使這種產業在發達社會中確立領導地位,所以問題的癥結應與產業本身的特點無關。
我認為在鞋業集群中,龍頭企業或者說領導型企業對創新能力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一方面是本身的創新能力提高,另外一方面通過與配套企業的產業聯系,帶動配套企業的發展。從政府的作用來說,我這里提到兩條,一條就是整治環境污染,像溫州的環境污染應該說是比較嚴重的,如果整個城市由于像鞋業這樣的產業污染環境的話,那它城市的吸引力也就不會大,所以整治環境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激勵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我們了解到很多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和設計能力,科技人才缺乏,當地研發機構不足,政府在提供創新公共設施和共性技術的研發的資金方面投入明顯不足。另外就是怎么樣激勵他們去技術創新。說到這兒,我想順便提一句,整個浙江省,我認為可能認識上有一種誤區,就是說我們走出去無所謂,而且是走到全國,對全國做貢獻,這個本身是好的,問題是你本城市怎么樣發展,這個必須要考慮,而不是僅僅是考慮怎么樣走出去的問題。本身要向高端發展,就是說盡管可能會有成本壓力,有些企業會轉移到其他地方,但是高端活動會留在本地,我想溫州這樣一些經驗也很值得我們晉江學習。
晉江的情況,因為我剛來一天,上次來所謂的“私訪”也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下鞋材市場,所以我沒有更多的發言權。根據國際上的經驗,企業合作包括合作營銷,合作采購,合作開發,共同品牌和共同標準,共同雇用咨詢機構,共同控制成本,最后是組織學習型網絡。學習型網絡是一個比較虛的概念,就是說不斷地通過各種活動進行交流,比如說像今天這樣的,請人來做報告,共同去面對一些共同興趣的問題,尋找共同興趣、共同目標的一些問題。逐漸使有聯系的企業合作。
六、結論:產業集群需要技術創新
最后,我要說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是最最關鍵的。在中國的很多地區,地方產業集群已經表現出了極強的活力。中國的集群需要對外開放和向外學習,加強創新,在全球價值鏈上攀登。產業集群需要從低端道路向高端道路提升。波特教授最近提出: “運作良好的產業集群,是邁向發達經濟體的根本階段”。當產業集群在全球經濟中具有競爭力的時候,地方經濟就繁榮,人民生活質量就得到提高。集群中的企業需要共同分析問題,合作商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官員和學者需要制定共同目標,成為產業集群內的成員和合作伙伴。
還有幾點要補充說明。
第一點,我國的相關術語大都來自英文文獻,由于集群概念本身的不完善,文獻中詞語混亂的情況也很多,會“傳染”到我國?,F在國內關于產業集群的詞匯用得很亂,很不規范,應該說是這樣的。所以希望能夠進一步地研究,進一步地探討。一方面使相關概念和研究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在我國的實踐基礎上創造中國式的集群理論,指導我國的集群健康發展。
第二點,作為制造業大國,現階段我國集群發展的主流還是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的產業集群(包括高新技術的),低成本集群如何走向創新性集群的道路,對提高我國的國家競爭力是很重要的,希望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視。
第三點是集群的開放性。國際新近研究表明,建立一個新集群背后的理由和支持一個已有集群的增長是不同的。在集群的最初發展階段,顯著的企業家活動及其進入集群外部市場的能力是決定性的。集群關系的開放性和積極尋找大型外部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集群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說發達國家的集群是強調的集群內部的聯系,而發展中國家的集群更加要強調不僅是集群內部企業之間聯系,而且要強調它和國外的發達國家的產業創新中心的聯系,這是集群成功的關鍵,所以像晉江的鞋業集群需要和國際上最發達的運動鞋、旅游鞋研究中心取得聯系。
第四點是集群政策和規劃要慎重。剛才我說到,集群可能有負面的效應,就是太靠近,太靠外的太僵硬地本地聯系,也是危險的。產業集群不是萬能藥方,不能炒作和遍地開花。需要根據行業的特征,區域的制度和文化特征選擇具有區域和地方特色的發展道路。有關集群的政策和規劃需要謹慎,這是我的建議。謝謝大家。
-以鞋業集群為例
北京大學 王 緝 慈
?。?004年4月19日,福建晉江)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在晉江和大家見面。我在兩年以前“私訪”過晉江,當時我在廈門參加一個會議,在休息日別人都到漳州和泉州去旅游了,我說我要到晉江去看一看。當時我來晉江的目的就是想發現一下福建的產業集群,廈門日報一個記者帶我從廈門打出租車來,到了這兒訪問了一家企業,又坐了三輪車去了陳埭鎮去看了看鞋材市場。很高興今天能夠親眼看見這么興旺的晉江鞋博會。
我講的內容可能有些偏理論。首先,我把產業集群放在這樣一個三維空間里:(1)企業(2)產業(3)區域和城市,也就是說產業集群可以從這三方面來認識,從這三方面需要做一些務實、樂觀、清醒的思考。其次,我再講一些國內外的實例,最后再談談鞋業集群的問題。
一、 中小企業迎接新的選擇和挑戰
我想從如何認識“中國制造”,認識我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壓力和機會談起。從國際上看,當前,跨國公司組織著全球化的生產和貿易,但是它的技術和組織優勢并不是牢不可破的;與此同時,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形成了與跨國公司互補乃至抗衡的力量。再看我國,大部分企業還處在不擁有知識產權的低附加值生產加工地位,面臨升級的壓力。我國中小企業成功的機會孕育于持續創新的能力和靈活性之中,為此,需要發揮產業集群的集體效率。我們對產業集群的認識,一方面是要認識到產業集群是與跨國公司抗衡的一種力量,另一方面,產業集群可以順著全球價值鏈向上攀登。
產業集群可以看成是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對于全球競爭,問題不是是否參與,而是怎樣參與,怎么樣以持續增長的方式參與。請看國際上非常有名的全球價值鏈中的兩種模式的圖。我國許許多多產品已經進入了世界市場,是通過兩種方式進入的,一個是全球價值鏈的生產者驅動,像汽車、計算機、飛機等等產業,由跨國公司主導,工業資本主導,由跨國公司通過轉包生產網絡組織生產,很多中小企業都進入了這樣的跨國生產網絡;另外一種模式,就是國際上的大型貿易巨頭控制著國際的市場,像鞋業、服裝業、玩具業等產業,通過跨國商業網絡來組織全球生產,也叫購買者驅動的價值鏈,晉江的很多企業都在這樣的一種價值鏈里面,中國的工廠現在還基本上處在這樣的價值鏈的低端,需要逐漸向高端升級。
下面請看這個圖,簡單說一下OEM,ODM和OBM的區別和聯系。OEM就是貼牌生產,從OEM出發,可以進一步地發展到產品開發設計ODM,之后進入自主品牌經營OBM。促進出口有兩條道路,一是基于低成本的低端道路,而是基于技術創新的高端道路。像晉江的發展是走低端的道路還是走高端的道路?顯然,僅僅是靠給國外做貼牌代工是不夠的,也就是說,企業的出口,不能夠僅僅基于最低成本。最近報紙上也有很多相關報道,比如沃爾瑪在國際上以這么低的價格賣出去產品,它在中國的幾萬家工廠都需要壓低成本,來適應它在國際上的低價產品出售。那么,中小企業怎么樣迎接升級的挑戰呢,關鍵的能力是升級的能力,就是說,從企業來說,參與產業集群,促進本地的產業聯系,通過集體的共同努力,可以融入全球價值鏈,在出口中創造競爭優勢,而這個過程中企業是不斷強化的,但強化的過程并不是自動的,也就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所說的,在全球價值鏈上攀登沒有自動扶梯,就是需要集群中各成員的共同努力。
產業的升級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制造過程升級。例如通過即時生產,提高存貨周轉率和投入產出效率;第二是產品升級。以更好的質量、更低的價格、更個性化的款式,以及更快的更新速度進行競爭;第三是價值活動升級。更多地參與設計、營銷,以及物流整合等;第四是部門升級。向新的獲利更高的產業部門攀升。
2002年的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世界發展報告中有一幅地方產業集群在全球價值鏈上向上攀登的圖,就是說地方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是通過跨國的生產聯系在本地產業集群的創新環境中實現的。
什么是產業集群呢,我這里給出一個初步的概念。產業集群是由地理相近的相關企業、支持性機構和研發教育機構組成的。集群有專業化的特征,也就是說圍繞一個產業領域及其相關產業的企業在近距離集聚。cluster在牛津詞典里是一個很簡單的詞匯,就是一些相互有聯系事物的組合,從簡單的概念來說,像晉江的眾多企業地理集聚的狀況就叫做cluster(集群)。但從國際上學術的嚴謹概念來看,集群內部一定是有合作機制的,就是在本地企業之間是合作的。如果說合作不夠,那這個集群應該說還是不完善的。產業集群有什么好處呢?從企業來說,集群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可以產生大量專業化的技術勞動力,比如說在晉江你可以很容易找到會做鞋的人;集群還可以產生最新的市場需求;了解開發新產品的信息;迅速擴散新技術和新的加工技藝;在附近有高度專業化的供應商;今天我參觀這個鞋業博覽會,就發現供應商確實是都跑到晉江來了,這就是集群的效應。集群還有利于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有利于獲得新的投資等等。聯合國貿發大會2001年的國際投資報告里就講產業集群已經代替了低成本作為國際投資的主要流向,也就是說什么地方有集群,國際投資就向什么地方去,而不是向十幾二十年以前那樣,哪里有廉價勞動力和土地就向哪里投資。
二、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
下面,從產業的觀點說說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最初是從產業集聚這個概念演變來的。產業集聚基本的觀點是降低成本。通過在地理接近的公司、機構和其他經濟單位之間的聯系,獲得地方化經濟,也就是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通過企業在城市或區域內共享基礎設施和服務,共享園區設施,共享水電路等等,獲得城市化經濟。過去傳統講的以大企業為核心的集聚就是這樣一些觀點。
從新的觀點來說,產業集聚是促進創新的,尤其是現在國際上高技術的集聚和創意產業的集聚,可以促進創新。(現在國際上有新的觀點就是創意型產業creative industry,就是那些音樂產業、廣告業等等)。企業的近距離集聚可以增強專業化,增強分工。當其中的多個企業正式或非正式接觸時,信息和知識在集群里迅速地流通,而這是創新的關鍵。集群里有一種創新的氛圍,這種創新的氛圍會極大地促進人的創造力,思想的碰撞會出現新的火花,會出現新的思想。不同的產業交叉,技術融合,技術創新不斷出現。
另外,集群可以創造出來越來越高效的合作機會;集群還可以使地方持續地吸引資金和勞動力;提高生產率。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網絡關系不僅有經濟網絡或者產業網絡,而且有人脈網絡或者社會網絡。在集群里面,很多人之間都是朋友,很多老板之間也是朋友,經常會在一起交流信息,經常會在生活上各方面相互支持。這樣,逐漸就形成了一種氛圍,一種產業環境,或者說產業社區,這對于促進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我從一個臺商那里得到的看法,臺灣的經濟發展就是人脈網絡和產業網絡相結合的結果。
當然,產業集聚也可能有負面效果。所謂負面的效果就是企業之間的關系變成僵化了,變成停滯了,或者是這個地方的這種技術變成非常的老化了,就進入了一個被鎖定的環境。我國的很多老工業區,包括像景德鎮這樣的,本來應該是產業集群的地方,為什么它沒有那么成功,就是因為集聚出現了一些負面的效果。像溫州的一些地方,也有一些這方面的跡象。希望晉江的產業集聚不要出現這樣的負面效果。
產業集群概念的由來,這里簡單地說一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尤其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國際上中小企業振興,中小企業集群形成一種合力。在國際上,對地方集群的興趣主要來自八十年代意大利中部和東北部專業化產業區的發展經驗。同期,在美國洛杉磯服裝工業、好來塢的影視產業研究中發現原來的大企業分離,變成很多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在地理上集聚在一起,相互之間有高度的分工,還有就是對硅谷的研究,發現創新文化和產業社區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商學院波特教授在1990年分析國家競爭優勢,在所謂“鉆石”理論里面講相關支撐產業,cluster(集群)這個詞就是在那里提到的,所以一般人認為“產業集群”來源于波特教授。
產業集群的成員包括以下一些:上游的供應商、制造商、下游的客商、互補產品的供應商,還有由于共同培訓、營銷、合作創新而聯系的一些公司,另外,還有專業基礎設施的供應者、提供支持的政府機構、大學等教育科研機構、制定標準的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當外國企業在這個地方永久性投資的時候,也可以作為這個產業集群的一部分。
理解產業集群的關鍵詞,我認為是兩個,一個是地理靠近,第二個是產業聯系。有些產業是可以遠距離供應,當技術固化到產品中,形成標準化產品或零部件時就可以遠距離供應。而有些產品或零部件要盡快地供應,即時生產,及時地反饋信息,及時地更換產品,那么產業的近距離聯系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看集群的一個分析構架。產業集群由一些商業組織和非商業組織組成,政府或者非政府組織給他們提供公共空間和組織公共活動,使他們獲得外部經濟和通過聯合行動獲得集體效率,降低成本,促進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產業集群的基本道理是什么,就是集體效率高,團結力量大。促進企業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這個是發達的國家產業集群最根本的一個道理,而發展中國家產業集群實際上很多還許多到達這一步,為什么還沒有到達呢?最近一個臺灣學者在研究蘇州地區的IT產業集群的時候,發現由于它在全球價值鏈里是跨國公司控制,產業集群就是為了降低成本,為了促進快速的物流,而在促進創新這一方面還差得很遠。
成功在于聯系和互動,企業之間要誠信,誠信是關鍵。晉江的這些企業之間有沒有惡性競爭的情況,有沒有相互之間窩里斗的情況呢?最最關鍵是誠信,所以政府的作用,以及協會的作用,就是要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社會資本的增加。
像晉江這樣的一個有很多專業化企業的地方,要有各種各樣的機構,這些機構通過通過各種制度的建立和非正式的交流活動,加強溝通。加強溝通和加強協作、提供公共空間,這些都是產業集群的很簡單的道理。
我們有時候習慣說延長產業鏈,實際上延長產業鏈的說法不是非常嚴謹的,因為延長它可以無限制的,可以延長到國外去,而我們所謂產業集群就是在本地形成地方生產系統,就是有一些需要近距離合作的企業,要加強他們的聯系。產業集群的效應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偶然的、被動的所謂外部經濟,它是實際上存在的,另外一種是聯合行動,就是我們要自覺地積極地去創造的效益。
三、城市和區域尋求競爭優勢
從地方的觀點來看,就是城市和區域需要尋找競爭優勢,地方的競爭優勢來源是什么呢?過去我們常常說這個地方有充足的自然資源,或者這個地方有很好的地理位置,而當代的最新觀點是說你自然資源也好,地理位置也好(一般的海陸位置,或者鐵路交叉口的位置,或者航空港的位置),這些都不是關鍵的,都不是地區的重要競爭優勢。這些地方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產業集群。波特美國哈佛商學院波特教授說,“在全球競爭的世界上,競爭優勢越來越取決于地方環境……真正的競爭優勢就存在于我們的社區里?!?聯合國貿發大會《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提出,產業集聚優勢已經超越低成本優勢,成為吸引外資投向的主導力量……新的投資政策所關注的焦點是“推動產業聯系”。
怎么樣面對產業的轉移呢,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在全球流動,什么地方能夠吸引,什么地方能夠發展,這個能夠發展的地方是一種粘結性的區位。所謂粘結性的區位,就是由于它發展了產業集群,它能夠使得外資落到這個地方來,不僅是筑巢引鳳,而且把根留住。我們過去常常習慣于工業園區的建設,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工業園區是自上而下的一種政策的措施,產業集群實際上是自下而上的通過內力來發展區域和城市經濟的一種方法;一個是規劃誘導,另外一個是自發的;一個是外力的,一個是內力的。而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最近這些年界限越來越模糊,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很多園區里面的企業之間合作逐漸增加,而且政府或工業園區的承租人逐漸有意識地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比如說浙江的平湖就是先建工業園區,然后吸引日本生產馬達的企業,過來以后,又有很多的供應商向它集聚,這樣形成光機電產業集群。所以說政府通過建工業園區來形成產業集群的例子也是有的。聯合國貿發大會2001年的投資報告里,對發展中的出口加工區也提出了發展產業集群這樣的一種設想。從集群來說,我們國家產業集群的發展一開始是自發的,現在很多地方為了給產業集群提供很好的環境,也開始建工業園區,所以這兩者現在有些地方趨同。但是要說明一點,并不是所有的工業園區都能向產業集群發展,因為工業園區最初的發展的背景就是為了筑巢引鳳,企業之間不一定是有聯系的。如果說所有的工業園區都要發展成產業集群,這是不現實的。關于工業園區在這兒不多說了。關于工業園區,我這里要特別說明的就是國外的企業和國內本地的企業需要加強合作,這是因為一方面,外來的企業可能投資不具有長期性,另一方面,本地的社會文化不一定適合外來的經營方式和理念,如果他們之間不合作的話,那就會形成“飛地經濟”和低層次的本地生產體系。所以,需要促進外資和本地的企業相融合,通過提升本地企業的學習能力來促進工業園區的發展。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產業集群有什么好處呢?集群可以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擇業的種類也會增加,還有就是增加創業的機會。我想在晉江應該有這方面的很多的例子了,由于這個地方存在產業集群,就會有更多的人在這個地方創業,建公司,公司不斷地出生。產業集群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斷地有公司出生,也有一些公司死亡,很多的地方產業集群都是這樣的現象。還有,產業集群會使教育和培訓的效果更加顯著;吸引更多的企業來本地采購;吸引研究和開發投資。
四、國外和國內的實例
下面我想講一下國外的實例。發改委的顧強處長去年從意大利回來,他會介紹意大利的經驗的。我這里有美國的波特教授筆下的美國加里福利亞州葡萄酒產業集群的圖。這個集群實際上是工農業兩方面相結合的,就是從葡萄的栽培,到葡萄酒加工設施,不同的產品由不同的企業去進行,最后形成葡萄酒這樣的產品。這個產業集群包括農業集群,旅游集群,還有食品和餐飲業集群,這些都結合在一起。另一個是法國的產業集群分布。我特別想要說的是在法國的西北部一個地方(布雷勒)有一個玻璃瓶谷。2001年我參加了世界產業集群大會,在會議上有很多法國產業集群的展覽,其中我注意到有香水瓶,開始覺得很奇怪,發現香水瓶是在產業集群中生產的,那個地方有40余家企業,每一個企業都在做自己的專業經營,最后產出玻璃香水瓶,非常有意思,而且這個地方的玻璃瓶供應全歐洲的80%。說到這兒,我還要說明產業集群有一個特點,競爭優勢產業是高度地理集中的,就是世界的某一種產品高度集中在某一些產業集群內。比如說世界的瓷磚出口高度集中在意大利的薩斯索羅,或者是香水玻璃瓶高度集中在玻璃瓶谷。我國溫州的打火機集中了世界的打火機80%,晉江的運動鞋占世界的20%,將來比例還會上升。
這個圖是巴西的希諾斯的鞋業集群。關于鞋業集群在國際上研究得非常多,生產鞋的國家像巴西、墨西哥,還有西班牙,葡萄牙和韓國、德國,在國際上都有大量的研究。應該說,鞋業是一種技術變化相對慢,技術要求可以說不是非常高的,幾十年以來在國際上產業轉移已經成為一種規律,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轉移的規律。皮鞋產業在世界上也是分布最廣的產業之一,和服裝產業一樣是分布非常廣的產業。巴西的希諾斯鞋業集群比墨西哥的兩個集群要好,就是說它的地方分工比較明顯,而且企業之間相互合作,通過鞋業協會、商會還有貿易學校、中小企業中心,各種各樣的機構,另外就是行業的報紙,技術的刊物,還有各種服務例如金融咨詢服務、公共的運輸服務等等,這樣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
國內的實例,下面還有其他的同志要發言,我就簡單談談。浙江省的產業集群應該說是發現得比較早的,我在2000年的時候在浙江做了一個關于浙江的專業化產業區發展的報告,浙江省也非常重視。廣東省也是從1999年的時候就認識了(廣東省的科技廳當時稱專業鎮為產業簇群),在一些專業鎮建了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在區域創新體系這方面,廣東省科技廳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我們晉江學習的。其他的像蘇州的昆山和吳江的臺資企業形成產業集群非常明顯,產業集群從臺灣整體的移植到蘇州去,就是通過產業網絡和人脈網絡。青島的集群就比較牽強了,我這里畫了一條虛線,就是海爾、海信、奧克瑪這些企業雖然同一個地方,但是他們之間合作還比較微弱,而且本地供應商很少。北京的中關村應該說已經形成了跨國公司和本地企業聯系的IT產業集群,然而中關村的發展也有一些誤區,這些年,政府在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公共平臺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而在硬的設施方面大量的投資,背上了這個包袱,沒有真正把精力放在激勵企業創新這方面,尤其是使中小企業發展受到了限制。
五、鞋業集群
最后我想說一下鞋業集群。剛才已經講到了,制鞋這樣的產業是在國際上是屬于技術變化比較慢的,成本競爭非常激烈,是屬于成本敏感型的產業,區位靈活性非常強,所以國際學術論文就認為,鞋業生產的轉包活動在任何時間都可能轉移到任何地點,這個產業轉移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我有一個朋友是德國教授,他在去年的老工業區會議上提交了一篇德國鞋業產業區的論文。這個集群是在德國和法國的交界的地方,根據他的描述,我猜想那里曾經也像晉江鞋業集群這樣興旺過,后來它由于成本越來越高,就不得不轉移出去,轉移到葡萄牙,轉移到匈牙利,還有羅馬尼亞、愛沙尼亞這樣的一些國家去,它在轉移的過程中,本地的一些配套企業分兩類,一類留在本地改行,另外一類就是留在本行搬家,就是不在本地生產了。主要企業都走了,那剩下那些配套企業不行了,所以這個地方最后就變成一個很困難的地區,衰落的地區。當然,它現在也發展一些旅游業,我注意到它其中有一個旅游業活動是所謂透明工廠,外來的旅游者到那個地方旅游的時候,想要做鞋(個人定制鞋),通過這個透明工廠可以直接看到這個工廠怎么樣給他做鞋。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韓國的釜山,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由于戰爭的需要發展了鞋業,應該說,它在世界第二次大戰的時候,由于國際化的影響,使得它變成鞋業的基地,但是這些年由于中國的鞋業的興起,韓國釜山的鞋業處于衰退,而在衰退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為的挽救鞋業集群就建了工業園區,花了很多錢建工業園區,到現在背上包袱,現在也出現了危機。
這兩個例子都是傳統的衰退的產業區例子,現在溫州、晉江,還有東莞、成都的一些區域,中國的鞋業集群正在興旺時期。在我們興旺的時期,一定不能忘記那些國家的鞋業集群轉移的這種例子。鞋業集群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樣促進技術創新而不至于停滯,怎么樣保持創新活力而不會衰退,怎么樣嵌入本地網絡而不至于離開。嵌入本地的網絡,就是這個地方形成一種鞋業社區的文化,使得這個地方鞋業能夠永久保留下來。
溫州是跟你們一樣稱為中國的鞋都,溫州的鞋業集群有四千多家皮鞋制造企業,有一個非常強大的鞋業協會,下面有26個分會、一千多家企業。1991年溫州假冒偽劣的產品在杭州武林門被燒之后,他們注意到要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加強企業的協作,成立了協會,一直到現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昨天晚宴我在這個會場在臺下,看見臺上晉江的鞋業協會的很多人上臺去祝酒,我也感到很欣慰,就是說晉江的鞋業協會也非常好。這個鞋業協會在產業集群中所起的作用,應該說是非常重要的。促進晉江鞋業的發展,一方面是政府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就是鞋業協會的作用,兩者幾乎是并列的。今天上午福建電視臺在采訪我的時候,最后講到政府的作用,我就補充了一句,我說不僅僅是政府的作用,還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就是鞋業協會的作用。除了鞋業協會以外,還有一些技術支持的機構。像溫州有一些鞋業方面的學校、研究所,這些是非常重要的。還有就是貿易公司和網絡公司,我不知道晉江怎么樣,在溫州有電子商務和鞋業方面的設計的一些電子方面的公司。
溫州的配套企業有皮革和合成革,還有其他各種原料、配件制造,通過專業市場,包括鞋料市場,生皮市場,皮革市場的運作,使得本地的企業能夠迅速地在本地采購,在營銷方面,通過專賣店和鞋類批發商場的銷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進入國際市場不僅是通過遍布全球的溫州人網絡,而且應該是包括國際上的大量的,就是剛才所說的很多商業巨頭到這兒來采購。這次到晉江來參加鞋博會也有國際上的一些貿易公司,他們也同樣到溫州去采購。
現在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土地等優勢正在喪失。所以溫州鞋業有部分企業開始把生產車間向西部地區轉移,一方面是向周邊的臺州和麗水地區轉移,另外一方面向重慶投資,建立中國西部的鞋都工業園區,如果企業仍然按照低端道路發展,如果僅僅追求低成本,只向外轉移,而不在本地進行技術創新的話,那么整個行業的衰落,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的癥結在哪兒呢,是不是因為是鞋業,因此需要要去轉行,或者說要發展高科技產業,發展信息化就能解決問題呢?國際上認為傳統的所謂低技術產業同樣是有很強的生命力的。物質產品同樣具有不可觸摸性,或者說象征的形式,它的設計樣式、顏色、質料的選擇所具有的文化或知識特性,同樣能使這種產業在發達社會中確立領導地位,所以問題的癥結應與產業本身的特點無關。
我認為在鞋業集群中,龍頭企業或者說領導型企業對創新能力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一方面是本身的創新能力提高,另外一方面通過與配套企業的產業聯系,帶動配套企業的發展。從政府的作用來說,我這里提到兩條,一條就是整治環境污染,像溫州的環境污染應該說是比較嚴重的,如果整個城市由于像鞋業這樣的產業污染環境的話,那它城市的吸引力也就不會大,所以整治環境可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激勵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我們了解到很多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和設計能力,科技人才缺乏,當地研發機構不足,政府在提供創新公共設施和共性技術的研發的資金方面投入明顯不足。另外就是怎么樣激勵他們去技術創新。說到這兒,我想順便提一句,整個浙江省,我認為可能認識上有一種誤區,就是說我們走出去無所謂,而且是走到全國,對全國做貢獻,這個本身是好的,問題是你本城市怎么樣發展,這個必須要考慮,而不是僅僅是考慮怎么樣走出去的問題。本身要向高端發展,就是說盡管可能會有成本壓力,有些企業會轉移到其他地方,但是高端活動會留在本地,我想溫州這樣一些經驗也很值得我們晉江學習。
晉江的情況,因為我剛來一天,上次來所謂的“私訪”也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一下鞋材市場,所以我沒有更多的發言權。根據國際上的經驗,企業合作包括合作營銷,合作采購,合作開發,共同品牌和共同標準,共同雇用咨詢機構,共同控制成本,最后是組織學習型網絡。學習型網絡是一個比較虛的概念,就是說不斷地通過各種活動進行交流,比如說像今天這樣的,請人來做報告,共同去面對一些共同興趣的問題,尋找共同興趣、共同目標的一些問題。逐漸使有聯系的企業合作。
六、結論:產業集群需要技術創新
最后,我要說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是最最關鍵的。在中國的很多地區,地方產業集群已經表現出了極強的活力。中國的集群需要對外開放和向外學習,加強創新,在全球價值鏈上攀登。產業集群需要從低端道路向高端道路提升。波特教授最近提出: “運作良好的產業集群,是邁向發達經濟體的根本階段”。當產業集群在全球經濟中具有競爭力的時候,地方經濟就繁榮,人民生活質量就得到提高。集群中的企業需要共同分析問題,合作商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官員和學者需要制定共同目標,成為產業集群內的成員和合作伙伴。
還有幾點要補充說明。
第一點,我國的相關術語大都來自英文文獻,由于集群概念本身的不完善,文獻中詞語混亂的情況也很多,會“傳染”到我國?,F在國內關于產業集群的詞匯用得很亂,很不規范,應該說是這樣的。所以希望能夠進一步地研究,進一步地探討。一方面使相關概念和研究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在我國的實踐基礎上創造中國式的集群理論,指導我國的集群健康發展。
第二點,作為制造業大國,現階段我國集群發展的主流還是建立在低成本基礎上的產業集群(包括高新技術的),低成本集群如何走向創新性集群的道路,對提高我國的國家競爭力是很重要的,希望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視。
第三點是集群的開放性。國際新近研究表明,建立一個新集群背后的理由和支持一個已有集群的增長是不同的。在集群的最初發展階段,顯著的企業家活動及其進入集群外部市場的能力是決定性的。集群關系的開放性和積極尋找大型外部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集群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說發達國家的集群是強調的集群內部的聯系,而發展中國家的集群更加要強調不僅是集群內部企業之間聯系,而且要強調它和國外的發達國家的產業創新中心的聯系,這是集群成功的關鍵,所以像晉江的鞋業集群需要和國際上最發達的運動鞋、旅游鞋研究中心取得聯系。
第四點是集群政策和規劃要慎重。剛才我說到,集群可能有負面的效應,就是太靠近,太靠外的太僵硬地本地聯系,也是危險的。產業集群不是萬能藥方,不能炒作和遍地開花。需要根據行業的特征,區域的制度和文化特征選擇具有區域和地方特色的發展道路。有關集群的政策和規劃需要謹慎,這是我的建議。謝謝大家。